对文物而言,其保存环境的优劣直接关乎文物安全。文物保存环境是指文物所在的空间内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保存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导致文物保存环境堪忧。比如古建筑腐朽、金属器皿锈蚀、石窟和雕刻风化侵蚀、壁画彩绘脱落等。加强并改善文物保存环境至关重要。
影响文物保护的环境影响因素
1.1 自然环境因素
大 气 污 染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酸雨、粉尘、二氧化硫、臭氧等因素是影响文物保护的关键因素。粉尘是一种极细的颗粒,容易侵入壁画、塑像的间隙中,从而污染雕刻、壁画等的艺术视觉效果,此外粉尘的沉积会破坏壁画的粘合力,导致壁画出现大面积的脱落、褪色等现象。二氧化硫主要对石灰石文物的破坏作用较大,石灰石材质的文物表层接触到二氧化硫后,使硫酸钙重结晶体而产生压力,导致表层被腐蚀脱落,一旦在受到水的冲击,文物表面就会变得粗糙,甚至走形。
微 生 物
在文物古迹中存在大量的壁画、棉麻织物、木制品、纸制品、颜料等,这些天然的有机物质的表面极容易产生微生物,比如硫细菌、铁细菌等。比如河北沧州的铁狮子,由于长期裸露于露天环境下,铁狮子出现大量裂痕,而微生物就是导致裂痕的关键。
水 污 染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合物等气态污染物逐步升高,随着降雨等形成酸雨,不易于不可文物,如古迹、古遗址、古建筑等损害。同时,随雨水渗入地表或地下,导致土壤逐步酸化,不利于地下未出土文物的保护。
辐 射 线
辐射线能够加速文物表面快速老化,损害文物的质量,缩短文物存留寿命,辐射线中以紫外线的破坏力量最强。光环境中的辐射线既能够减弱纺织类文物的颜色,降低纺织物的强度和韧性,阳光中的紫外线、蓝光等诱导空气中的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形成光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少量有机醛类等污染物质,逐步侵蚀文物。
1.2 人文环境因素
振动及噪声污染。强大的噪声引发振动,它不仅对文化环境产生破坏,对文物的安全保存也造成极大的危害。比如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等周边还有大量车辆来往引起的振动,虽然其产生的破坏作用并不明显,但是长此以往,石窟岩体表层会出现大量的裂缝,削弱石窟结构强度,从而导致大面积脱落。
文物旅游业发展。文物古迹旅游虽然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文物古迹中游客数量过多、游客行为素质的不规范也会造成文物古迹的损害。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会给展厅内带入大量的灰尘、微生物等,污染展厅内气体环境,若展柜等密封性不严,将会给文物带来严重的危害。
文物环境的保护措施
2.1 引进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
当前,文物保护应以防止文物受到损害为主,为降低文物受损程度,相关管理机构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如敦煌研究院引进的环境监测系统,对参观莫高窟游览的游客数量进行科学合理化监控管理,游客一旦超标,就提示限制游客数量;上海博物馆引进了化学发光氮氧化物自动测定仪器,能够对博物馆内陈列的书画、古陶器品等进行长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人为调节博物馆内的空气环境,这些方法大大提高了对文物的保护程度。
2.2 加强藏品的保护管理,做好预防性保护
对于一些馆藏文物,宏观上,可依靠中央空调系统控制博物馆的温湿度;同时,通过对文物展储用小微环境的密封性改善与提升,配套调湿模块、恒湿装置、恒温装置、气体调节装置、净化过滤装置等实现空间内“稳定、恒湿、洁净、低氧、精准”的调控。同时,根据全年旅游情况,合理安排或限流管理参观游客人数,减少观众呼出的co2和自身的热量原因导致环境扰动,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环境。
结 语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丰厚,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不仅要保护文化遗产本身,也要对文物所处的环境进行治理维护。保护和改善文物保持环境任重而道远,既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也需要不断提升使我国的文化遗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参考文献:
[1]靳文珍.探究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03):64-66.
[2]陈艳.论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j].管理观察,2015(01):166-167.
[3]赵国兴,刘建忠.浅析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j].文物世界,2015(0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