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国家宝贵的物质文化财富,其自身所蕴藏的丰富艺术、科学信息以及历史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文物流传于世的过程中,文物保护成为最为关键的工作。保护文物首先要研究影响文物保存的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保护处理,才能收到良好的保护成效。
文物保存环境,可以理解为以文物为中心的周围环境因素的总和,具体到博物馆保存环境或称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主要包括博物馆室内的空气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和有害生物等因素。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应该首先对这些环境进行科学的检测,评估以及控制,做到预防性保护,才能够有效延长文物被保存的时间,最大限度的为人们提供人文历史价值。
一、温湿度对文物保存的影响
温度和湿度是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最基本、最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它们是直接影响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两个基本因素。
通常,博物馆室内空气温度作为单一因素对文物材料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由于环境中同时存在着光照、各种气体等因素,当文物材料受到它们联合作用而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时,温度在后续反应中具有加速化学反应的作用。此外,温度变化会引起相对湿度的变化。湿度对文物物理变形有明显的损害,文物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进而膨胀,在湿度降低的时候,文物又会出现收缩,外部温湿度不断变化,文物的内部结构反复做着这样的动作,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文物错位而又不见错位的问题。其次,湿度参与化学反应,因此也会导致文物出现很多劣化反应,比如“青铜病”、铁器以及其他金属腐蚀等等,这些文物所出现的问题都与环境湿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最后,湿度还会引起馆藏文物出现生物腐蚀,微生物的增长对文物损坏极大。
二、环境污染气体对文物保存的影响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导致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断增多,这对文物保护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污染气体主要包括两个内容:首先是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和粉尘,以及氧化剂和气溶胶等。另外,小微环境内部的各种新旧装饰材料以及柜体材料本身通过室内组分的化学反应产生的污染物,这些都会给文物带来极大的伤害。从现阶段我国文物检测中可以发现,如甲醛、乙酸等污染气体普遍存在于小微环境中。馆藏陈列库房、展柜长期都是封闭状态,这些气体挥发不出来,不能得到很好的扩散,因此也必然导致文物结构产生一定的破坏。
三、生物危害
馆藏文物除受到上述理化因素的破坏作用外,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受到某些微生物和昆虫的生物危害。
文物害虫是有机质地文物过早损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有两方面的危害:一是直接危害,即昆虫蛀蚀文物材料,使文物洞孔丛生、残缺不全、机械性能下降和理化性质改变;二是间接危害,例如某些昆虫的排泄物在文物上面留下污迹,而且成为微生物侵蚀文物的新源泉。
有害昆虫的幼虫对文物材料的危害作用最大,而幼虫通常是寄生于文物材料的内部,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一旦文物材料发生虫害,到了可观察的程度,这时可能造成已经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为了使文物免受昆虫的危害,必须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结语
实际上,馆藏文物的自然损坏,并非一种环境因素单独起作用,而常常是几种环境因素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综合作用于文物。因此,馆藏文物的保护不仅要研究各种材料和保护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给其提供适宜的保存环境,从源头控制展藏材料散发的污染物,提升文物储藏微环境的密封性和环境调控能力,长期维持温湿度的稳定性,隔离外界污染性气体的入侵,实现珍贵藏品的“恒湿、稳定、洁净”的预防性保护与展示储藏。
参考文献:
[1] 郭 宏.文物保存环境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陈元生,解玉林.影响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8,02:37-43.
[3] 赵国兴,刘建忠.浅析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j].文物世界,2015,0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