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古尸引发的思考
受古代封建思想的影响,古人们相信灵魂的存在,为保证死后能够继续享受生前的尊贵待遇,有权势的王公贵族往往实行厚葬。人们根据历史积淀下来的经验,逐渐探索出一些能够让尸体长久保存不消逝的方法。尽管经受了千百年来自然环境、生物侵害和人为破坏等多重因素的严峻考验,仍有极少数古尸被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探究古尸不腐之谜,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墓葬制度,发掘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还会为人们进行古尸及其他文物的保护工作带来更多有益的启示。
|
|
|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古尸不腐的现象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由于每个考古发现无论在地理、人文、气候、年代、墓葬方式等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无法给出统一的答案。在这里,我想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分析,希望大家能够从其中获得启示。
1972年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历经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出土时尸体外形完整,全身皮肤湿润,身上许多软组织还有一定弹性;在大腿外侧毛孔清晰可见,脚趾指纹清楚,眼睫毛可见;左耳鼓膜完好,胸膜完整,胸腔内部器官外形完整;腹膜结构层次清楚,心脏表面光滑,内隔膜完整,皮下脂肪丰富。这一在地下埋藏千年还能够类似于鲜尸的古尸,在我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都是罕见的。
考古发现,出土女尸的马王堆一号汉墓深16m,尸体用多层丝麻织物紧密包裹,置于一椁四棺内,四层棺一层套一层,层层用油漆密封。椁室上、下及四周,塞满了木炭和白膏泥。木炭是具有许多细孔的无定型碳,吸水防潮性能好,木炭层厚0.4~0.5m,约1万多斤。白膏泥具有黏性强、可塑性好,含水分多,渗透性极低的特点,白膏泥厚1~1.5m。
封实的白膏泥层,隔断了内外空气和水分的交流。此外,墓坑到墓口还有高20多米的封土,这对减少地面上的影响,防止雨水渗入墓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样就造成了椁室与外界完全隔绝,基本上构成了恒温、恒湿、缺氧、腐败微生物无法生存的环境,排除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摧毁作用,故墓内多层棺椁,墓主尸体等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据说在当年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当发掘工人将填土挖到接近白膏泥,在用铁钎穿孔的过程中,孔里喷出一股气,该气体用火一点即燃,后经分析是沼气。沼气是沼气菌(甲烷菌)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纤维素等有机物质而产生的,这种细菌是在有氧环境下不能生存的厌氧菌,沼气的产生说明墓中无氧,那么墓中的氧气哪里去了?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随葬品中有猪、狗、牛、兔、鸡、鱼等肉制品,一笥约四十个鸡蛋,还有梨、枣、梅等水果,都已腐坏得只剩骨头,蛋壳和果核了。在女尸解剖过程中,发现女尸的肠道内发生过细菌繁殖及发酵产气的腐败过程。这些事实说明,该墓在埋葬的早期经历了一小段时间的腐败过程。
由于墓室密闭不透气,大气中的气体难以进入墓中,加之腐败细菌是好氧微生物,只有在有氧环境中才能生长繁殖,它们的新陈代谢过程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由于腐败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墓中仅有的氧气越来越少,环境条件越来越不适于腐败微生物生存,因此新陈代谢受阻,生命活动逐渐减弱,最终被迫停止生命活动,走向死亡。
在好氧微生物生命活动逐渐减弱,墓室中氧气逐渐减少的同时,厌氧微生物趁机繁殖起来,甲烷菌在无氧环境下分解纤维素等有机物质产生甲烷、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甲烷菌最初生长繁殖旺盛,产生的甲烷气体越来越多,而当甲烷及二氧化碳等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又抑制了甲烷菌生长,其生命活动逐渐减弱,最后死亡。这时墓室中的环境,无论是好氧微生物还是厌氧微生物都无法生存,一切生命活动就此停止。至此,墓室中的温度、湿度、气体成分和气压都达到恒定状态,墓中的尸体和随葬品从此不受任何侵害长眠地下,从而得到了完好保存。如果不因自然或人为的干扰而导致墓室环境变化,马王堆汉墓的墓主人尸体、室内设施及随葬器物,将如发掘前那样,永远地保存下去。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马淑琴老师——《古墓内尸体与随葬品不腐原因的生物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