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日,黄岩宋墓即南宋赵伯澐(赵匡胤七世孙)墓的考古发现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是浙江南宋考古史上首个完整南宋古墓。墓葬出土的丝绸服饰也是浙江历史上最为集中和顶级的南宋丝绸发现。
出土的赵伯澐棺木为一具长2.28米,宽0.89米朱漆大棺,整体结构较为完整,如同新造。有赖于“深埋、密闭、防腐”的宋代葬制,才使得时隔800年棺木还得以完好的保存。随棺木出土的文物均为墓主穿戴之物,括了衣、裤、袜、鞋、帽、饰品等,有绫、罗、绸、缎及绢、纱、刺绣等品种。出土的丝织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品质之高,纹饰之美,都是过去罕见的,堪称“宋服之冠”。经过对这些丝织品进行科学有效的抢救性保护,冷藏、清洗、阴干,该批文物的面貌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其中一些丝织品顺利入展中国丝绸博物馆。清空的棺木浸泡在特制水柜之中,送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进行修复。而赵伯澐尸身连同服饰整体饱水,保存于冷柜(0~4℃)中,被运至中国丝绸博物馆。
“深埋、密闭、防腐”的宋代葬制,使得棺木与外界空气隔离开,经过一段时间的埋藏,墓室中的环境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墓中的尸体及随葬品从而得到完好保存。尸体出土后,与地下环境形成的平衡体系被完全打破,富氧的环境,会导致尸体腐烂的氧化反应进行。尸体中的有机物质会成为地上环境中微生物的营养源,适宜的条件下,这些微生物会很快生长繁殖,严重危害尸体文物。因此,尸体出土后应进行消毒、防霉处理。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尸体保存在低氧、气密、稳定、洁净环境中,从而避免外界空气污染物,温湿度波动对文物造成影响,减缓文物的氧化反应,而且还可以隔绝虫霉赖以生存的氧源,达到杀虫防霉消毒的目的。黄岩宋墓发掘过程中赵伯澐尸身就是采用的这种消毒方法。在赵伯澐尸身揭展前,首先被推入一间低氧库房(即我公司为中国丝绸博物馆建造的低氧气调杀虫室)中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是为了杀灭有害微生物,达到防霉的效果。整个消毒过程运行58小时,室内相对湿度始终保持在95%。之后进入天眼实验室进行尸身和服饰的应急性保护。
“运到博物馆后,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消毒,以前是用环氧乙烷,因为对环境有害,已经不用了。现在我们手段更加高明,即把相关物品全部送入馆内的低氧消毒库内进行消毒。”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工作人员介绍说,消毒库以充氮气的方式营造一个低氧的环境,含氧量仅为0.5%,从而杀死虫子和大部分病菌、病毒,前后总共放了3个白天和两个晚上。因为尸体和服饰的湿度相当大,为了保护丝绸服饰,所以消毒库内的湿度也要和服饰湿度相似。
黄岩宋墓考古发掘离不开专家学者、考古工作者、科研、企业单位强强联手合作。他们还创新了一些简单而又从未实践过的保护方法,使得珍贵文物得到了科学有效的应急发掘保护有效,让这些古代遗珍得以呈现光彩,让现在的人们能够触摸到古人的智慧、技艺和审美。
注:本文部分内容摘自中国台州网,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