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漆木器的使用源远流长,历史可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展开,大量漆木器的出土引发了诸多学者对其产地、纹饰及制造工艺等问题的探究。而漆木器保存、保护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我们知道,漆木器的腐朽严重威胁着漆木器的保存。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漆木器产生腐朽现象呢?
首先,埋藏平衡环境的打破是造成出土漆木器腐朽的主要因素。出土之后,整个环境包括湿度、温度、气体成分、光线等都发生了突然变化,漆木器保存的稳定环境被破坏,处理不及时,很可能会对漆木器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坏。例如,出土的饱水漆木器在空气中放置30分钟后,其表面漆膜就会发生起皱现象。
其次,漆木器出土前通常埋藏在存在一定积水的墓室环境中,积水中所含的酸碱盐等化学物质的腐蚀也是造成漆木器腐朽的因素之一。碱溶液会造成木材膨胀,使木聚糖分解,长时间作用会大大降低木材的机械强度和抵抗生物损害的能力;酸溶液同样会使木材膨胀,木材多糖水解,力学强度降低,最终使木材结构完全破坏。而盐溶液对木材的影响实际上是酸碱的影响。
|
最后,漆木器还会受到各种生物危害。如木腐菌、细菌、蛀木甲虫等。木腐菌属于真菌,它是在酶溶解过程中使木材分解,以获取营养。与木腐菌相比,细菌对木材的损害要轻得多,它可将细胞壁侵蚀成孔洞。细菌的损害只使木材的强度有很少的降低,但有可能使木材变色。蛀木甲虫一般将虫卵产在木材裂缝、夹缝或木材导管中,幼虫孵化后蛀入木材,在木材中取食、生长;幼虫阶段是危害木材的主要阶段。幼虫在木材中蛀蚀成各种孔道,并排出粉末或锯末状蛀屑。
那么,我们在漆木器的保存过程中应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
我们可以从漆木器出土前的埋藏环境入手进行分析。古代漆木器出土前长期通常处于地下墓室相对密闭的环境中。墓室密封性能的好坏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漆木器的保存状况。综合来看,墓室结构、工程质量、所处地质环境等都会对墓室的密封性造成一定影响,而用于密封墓室的膏泥和墓室积水则是影响其密封性的主要因素。
膏泥主要是富含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铝、氧化镁、氧化钙等矿物质的颗粒较细的黏土。膏泥具有较强的吸水性,水可通过膏泥层缓缓渗入墓中,有利于漆木器的保存;同时,由于膏泥本身质地密实,亦可隔离造成漆木器腐朽的有害物质入侵。膏泥一般被填充在棺室四周,能够起到密封作用。许多考古研究发现,凡是有膏泥层密封的墓葬,出土漆木器保存较好;而没有膏泥层的墓葬,大部分漆木器腐朽成泥。
墓室积水虽会引起漆木器的降解腐朽,但水的存在客观上讲也起到了一定的密封作用,浸泡在积水中的漆木器避免了与墓室内有害气体的腐朽反应。
因此,在漆木器的保存中,除了应加强对漆木器出土现场进行即时保护及后期的加固和修复外,在长期储藏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创建密封性良好的储藏环境,一方面能形成相对稳定的环境,减少温湿度及气体成分变化对漆木器造成的破坏;另一方面能隔绝外界有害气体及有害生物的入侵,避免产生进一步腐蚀或引发生物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