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作为古人们的一项重要发明,是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漆器文化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早的漆器可追溯到距今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从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漆器,到河南罗山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髹漆木碗,再到制造工艺及应用规模达到空前鼎盛的战国、秦汉时期漆器,构成了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的珍贵漆器遗产。其中,仅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经发掘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漆器就达几千件,其中不乏制作精良,且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生活信息的绝世珍品,为人们研究古人的生活与工艺水平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因此,对这些精美的漆器实施保护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漆器文物,按胎体材质可分为有机胎和无机胎,有机胎包括常见的木胎、夹纻胎、竹胎、皮革胎及丝绸胎等。无机胎包括金属胎、陶胎等。其中,以木胎漆器的数量最为丰富。根据出土时的状态,木胎漆器又可分为干燥类和饱水类两种。干燥漆木器由于出土时已与周围的干燥环境达成平衡,含水量已不再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而饱水漆木器由于长期处于潮湿的土层内或直接浸泡于水中,发掘前其内部已充满水分,含水量通常高达500%以上,部分甚至达到了1500%,远高于新鲜木材含水量处于130%~150%左右的水平。
由于饱水漆木器埋藏过程中长期受微生物和地下水中酸、碱、盐的腐蚀,原木质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逐渐被降解,胎体内部发生了严重的腐朽和变质现象,内部结构大部分由水替代,这就导致该类文物虽出土时表面看似完整无损,实际上内部纤维强度已十分脆弱。该类文物出土后,受外界温湿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木纤维结构的弹性和强度将进一步降低,最终导致纤维组织微结构断裂,木胎糟朽,严重时甚至发生粉化。此外,由于木质本身在各个方向上的脱水性能不一致,加之材质内部与外表水分分布不均匀,木器出土时若不及时采取科学的脱水保护处理,出土后随着保存环境的改变,干燥环境中失水速度过快,引起木纤维结构表面强度的破坏,造成器物表面产生裂隙、起翘、变形、断裂等现象。
因此,对饱水漆木器的保护应从考古发掘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直至后期的保管或展陈,均应时刻注意加强对该类文物的保护。
通过查阅我国漆木器文物出土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我国各地饱水漆木器文物出土时首先转移至清水中浸泡,靠着水的充填作用保持其原有形态。这一做法的有效性在河南出土的数百件饱水木质文物就已经得到论证,时至今日,部分文物已存放了数十年。
大多数出土饱水漆木器因饱经生物、化学、物理腐蚀,纤维素的降解,细胞壁的分解和消失,孔隙增大,水填充到被分解的空间中。所以在对该类文物进行长久保存前还需要对其进行脱水定型处理,这是对多数饱水漆木器极为重要的保护步骤。经脱水定性处理后的漆木器,将慢慢与它周围环境处于平衡状态,进而有效增强其在保存过程中的稳定性。
然而,饱水漆木器在长久保存的过程中,若其所处环境存在温湿度反复变化,湿度过高或过低等情况,均会引发漆木器滋生霉菌,引发腐败病变或继续产生翘曲、开裂等现象;环境中的酸性及氧化性有害气体,也会持续对漆器文物造成侵蚀;此外,光照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饱水出土木器漆保护及陈列展览—以烟袋山出土木碓保护为例》—南京博物院 陈潇俐
2. 《出土饱水漆木器的保护》—河南省古建研究所 陈进良
3. 《中国出土漆器文物及其保护研究现状》—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黄湛、汪灵